有了對這公園稚嫩的印象,有了對這公園建設遠景規劃的了解,再頂著烈日行走這濕地的熱情便高漲了許多。這熱情有游覽觀賞,更有“主人”謀劃的意味。
園中雕塑
這雕塑不應該這樣作為“路引”設置,更多的應該成為景區的特征標志;這雕塑不應該是“來者不拒”,更多的應該是加深、或者解讀這“濕地”的“符號”——畢竟,這里不是雕塑公園,況且,長春國際雕塑公園的規模、文化已經深入人心。要這雕塑應該重新布局,或形成主題群落,或刪繁就簡;或與景觀融為一體,或與游人相映成趣。
園中雕塑
想到這里,讓我想起我曾經努力尋找的那組已然消失了的人物雕塑。這組行人大小的雕塑,曾設置于長春市重慶路的人行步道上:或是拉琴演奏、或是推嬰兒車漫步、或是情侶親昵……形態各異,詼諧逼真,給摩肩接踵的人流以輕松、浪漫。
園中雕塑
想到了重慶路,便有了又一層的比較。比較中也多了一層這公園雕塑“展示”多于“情趣”,“規矩”多于“活潑”的感受。雕塑本身是有生命的,對待這生命亦猶如對待人的個體,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,才能使這群體發揮出勃勃生機和無限的力量!
園中雕塑
用人,考究著領導者的素質能力和水平;用這“生命”,展示的是城市的文化底蘊和內涵。用人,不是小事;用這“生命”,同樣也不是小事! |